消费逐步升温 旺季预计在10月

[ 今年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945亿元,同比增长12.4%。 ]

作为中国经济的主要引擎,消费在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呈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全球疫情的背景下,我国消费市场恢复态势较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945亿元,同比增长12.4%;比2019年5月份增长9.3%,两年平均增速为4.5%。

商务部原副部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告诉第一财经,目前我国消费正在逐步升温。当前国家仍然把抗击疫情作为头等大事,以确保今后消费作为新动能转化拥有坚实的基础,预计旺季将在10月国庆后到来。

消费持续复苏背后

国家统计局贸易外经司统计师申俊利在解读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数据时提出,在节假日消费以及消费促进月活动等因素带动下,5月的市场销售保持较好恢复态势,呈现商品零售平稳增长、服务消费明显复苏、线上消费较快增长、线下消费继续改善的特征。

东吴证券(601555,股吧)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提出,消费疲软,尚未恢复至疫情前水平,这与就业、收入、复苏K形分化有关,可以预见未来反弹力度有限。作为经济的慢变量,消费深受居民收入和就业的影响。一季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两年复合实际增长4.5%,不及2019年同期的6.8%。此外,疫后经济恢复存在结构性问题,“消费降级与消费升级并存”“底层通缩,高层通胀”,有可能带来消费中枢下滑。

在京东数字科技副总裁、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看来,当下消费整体修复仍显迟缓,但不同人群消费表现却有显著不同,收入差距扩大有可能是拖累当前消费的主要原因,疫情对于消费倾向更高的中低收入人群造成了更为严重的冲击,居民总体消费恢复动力不足。

消费虽然在持续复苏但较为缓慢,魏建国表示,背后的一大原因也在于国家当下仍然把抗击疫情作为头等大事,以确保今后消费作为新动能转化的基础。

线上消费和数字人民币

沈建光认为,五一、清明假期,国内旅游数据的良好表现,点燃了市场对报复性消费到来的期待。特别是五一假期,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的数据显示,小长假带动国内出行人次大幅反弹,达2019年同期的104%,说明旅游这一受疫情影响较为严重的领域呈现回暖,这被视为一个积极的信号。

5月1日,“2021年全国消费促进月暨上海五五购物节”正式启动,在包括上海在内的31个省(区、市)都统一开展了促消费活动。在促进月期间,全国累计实现商品和服务交易额4.82万亿元。其中,线上消费和数字人民币也成为亮点。

在今年的“五五购物节”期间,数字人民币的使用范围也进一步扩大。南京路步行街作为“数字人民币重点试验街区”,消费者可以在新世界城等大商场内使用数字人民币。

沈建光提出,从电商平台发现,中国的零售电商对遏制通胀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中国零售中电商占25%,是全世界占比最高的国家之一,电商平台降低了信息不对称,拓宽了市场边界,使消费者在更广泛的区域购买商品,减少厂商的差异化定价,也促进了市场竞争。

考虑到二季度以来消费需求环比开始走弱,叠加去年较高基数原因,国金证券(600109,股吧)发布的报告对下半年网上零售增速表现仍保持相对谨慎的观点。

消费旺季将在10月到来

在魏建国看来,我国真正的消费旺季将在10月国庆后到来,而全球的消费拐点将在圣诞节前夕出现。

原因在于,第一,截至7月4日,全国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已经超过了13亿剂次,将形成巨大的屏障,“只要管好国内疫情,消费市场会迅速升温”。

第二,国际的消费市场也在升温。疫情之下不仅仅是中国在刺激消费,美国和欧洲也在刺激消费,而且美国的财政刺激政策将让消费迅速恢复,从而传导到中国。在美国的政策刺激下,今年圣诞节前的消费将超出寻常。

第三,中央和各地政府都在持续出台刺激消费政策,相关效果也会逐渐显现出来。

魏建国认为,通过“6·18”的消费数据来看,原材料涨价并没有明显传导到下游,“大宗商品的高位运行到顶了,可能到了回落的时候”,与此同时,消费者也存在较强的消费意愿。因此,“消费占GDP的比例会逐渐提高,甚至到65%以上”。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也表示,消费的恢复仍然有很好的支撑。一是就业在扩大,居民收入在增长,有利于增强居民消费的能力。二是经济在向好,整体发展恢复同时国内疫苗接种在扩大。三是随着一系列促进消费政策的实施和国内疫情防控的总体有力,价格涨幅总体温和,这些都有利于扩大消费。

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看来,当前,我国已进入消费升级的重要阶段,中国消费者对多样化、个性化和高品质商品的需求日益增长。

魏建国提出,下一步的关键在于弥补消费环境的短板。比如,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特别是三四线城市及县域农村,消费整体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待完善。要想促进农村消费的发展,必须打好基础。

其次,信息短板也仍然存在。魏建国认为,如何促进买卖双方之间的信息平衡,让更多企业的生产与消费者的需求精准挂钩,还需要继续加大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的力度。让整个供需关系达到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才能充分发挥我国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沈建光则建议,后续政策应该从几个方面着力:稳定增长预期,持续推动就业市场稳健发展;抑制房地产价格大幅攀升;加大对中低收入群体的定向支持;发挥新型消费的重要作用;把握稳增长压力较小的窗口期,促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经济参考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上一篇:瑞银:“双碳”背景下,ESG债券同比增85%,未来仍是市场焦点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