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企IPO传奇:人保回A的宿命与七大险企的2000亿募资

  一场回归,一段轮回。

  十五年前,人保财险挺进香港资本市场,融资54亿港元;十五年后,人保集团以万亿身家、亚洲最大财险公司身份回归A股,融资60亿元。

  45.99亿股、23亿股、18亿股,发行量不断缩水之下,人保回A终在11月6日正式申购。

  几度缩水的发行量与3.34元的“破净“发行价再度映射了,这位新中国保险长子的苦楚。

  奈何,看当前资本市场荡荡“熊途”,昔日兄弟的200亿专项救市资金、南方同侪的千亿回购计划皆在诉说着呼啸而来的政策性救市。

  几乎每一个险企都有一个上市梦,近年来陆续有多家险企传出上市声音,似乎遥不可及。

  对比41家A股上市、11家港股上市券商,及28家A股上市、23家港股上市、5股美股上市银行的现实,保险仅有5家A股、9家港股、1家美股上市公司。

  未来,中国保险市场会出现更多的上市险企。

  这一次,人保归来将成为中国第五家A+H的保险公司。

  回想2003年,人保启幕国内险企上市路,距今已过15载,先后有七家上市险企涌现,每出现多是当年资本市场大事件。

  巨资、天量融资的背后,几大巨头先后纳入资本近2000亿元,这也直接造就了他们的江湖地位。

  如将之放到更大的历史进程中,不同上市路径,皆是时代与背景的使然。

  

  2003三巨头启幕赴港上市潮: 人保、国寿、平安

  事实上,最早上市的险企当是中国太平。2000年中,其在香港主板上市,募资4.25亿港元。

  只不过那时的太平尚叫中保国际,亦没有在内地复业,距离后来的巨头们动辄数十、数百亿的融资额度相去甚远。

  但这笔4亿元的融资也助推了太平的内地复业。

  是故,中国保险公司真正意义上的上市潮是在2003-2004年间,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巨头公司的偿付能力严重不足问题。

  2003年,保监会1号令——《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额度及监管管理规定》,偿付能力管理与市场行为、公司治理成为监管三支柱,保险专业监管基本框架成型。

  这令几大国字号的巨头倍感尴尬,亦成为当时保险监管机构的心头病。

  股改转制、以优质资产上市融资成为当时的一条捷径。于是乎人保之财险、国寿之寿险先后上市。

  2003年11月,人保财险在港上市,成为国内第一家海外上市金融企业,融资54亿港元,乃当时全球最大IPO。

  观其招股说明书,解决的就是偿付能力问题:

  偿付准备金应是59.43亿元,当时仅有28.02亿元,不足规定额的一半。在人保财险申请豁免后,保监会也给予其“无条件的宽限”,并要求人保在上市三年内补足偿付能力。

  一个月后中国人寿上市,并打破人保最大IPO的记录,募资近35亿美元。

  国寿依旧解决的是偿付能力问题,和人保不同。国寿之偿付能力问题乃由历史保单的利差损问题引起,这也是当时传统寿险巨头的通病。

  利差损,是指保险资金投资运用收益率低于有效保险合同的平均预定利率而造成的亏损。利差损主要产生于寿险公司经营中的资金运用领域,受社会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特别是在我国寿险业投资渠道狭窄,寿险预定利率单一与银行存款利率挂钩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通俗来讲,也就是保险公司给予客户的回报,超过了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从而出现的亏损。

  2002年保费收入达3053亿,同比增长44.3%,保险资金运用余额达5799亿元,较2001年增长了56.6%。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保险资金运用的收益率却在逐年下降,2001年底为4.3%,2002年则仅有3.14%。

  保费收入高增长同保险资金低收益之间的反差已直接影响到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和经营的稳定性。

  犹记得当时高盛发布的一篇《中国保险业-成长前景、创造价值的关键在改革》长文报告中指出:

  “中国保险业正展现出创造价值式的快速增长,有望在2010年时跻身全球五大保险市场行列,但巨额利差损仍是悬于这个繁荣行业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剑指利差损之下的中国保险属“高空作业”,危险重重。

  “预计中国人寿、平安和太平洋三大寿险公司的潜在利差损约是320-760亿元人民币。”高盛在报告中的预计。

  标准普尔同样预警中国保险业资本缺口300亿元。

  平安也是利差损的受害者之一,平安董事长马明哲曾在一次投资者说明会上说:

  平安1994年6月开始做人寿业务,1996年至1999年6月期间,销售了高利率保单,这些高利率保单的平均利率为6.9%。

  可想而知,面对当时仅有3%-4%左右的投资回报率,依旧亏损很大。上市也成为解决利差损危害的重要途径。

  2004年6月,平安登陆港交所,募集股金143亿港元。

  第一波上市潮完成,监管的帮衬下解决了巨头的历史遗留、生死存亡的问题。

  数倍于年度净利润的募资额,也令巨头险企初尝资本之妙,埋下了日后更为天量的融资之路。

  

  2007三巨头登陆A股:国寿+平安+太保募资千亿

  回A的路上,中国人寿拔得头筹。

  2007年1月,中国人寿成功登陆港交所,成为A股市场上的“保险第一股”, 也是中国第一家分别在纽约、香港、上海三地上市的保险公司。

  此次回A之路,国寿展现了强大的融资能力:

  从公布招股书到正式挂牌,不到一个月时间;国寿共发行15亿股,每股18.88元,募集资金283.2亿元。

  给出的买点是:

  主业特强、适度多元的大型现代金融保险集团。

  2个月后,中国平安(601318,股吧)回归A股,卖点也是综合金融。这一次平安在上交所发行A股11.5亿股,发行价高达33.8元,筹资388亿元。

  这一年底,中国太保登陆A股,发行价为30元/股,募集资金300亿元。两年后还是12月份,太保终于得偿所愿,与内地另两大保险巨头会师港股,募资240亿港元。

  可以看出无论是国寿、平安还是太保两次募资均在资本市场实现了约500亿元人民币的天量融资额度。

  这也是中国保险市场继港股后,再度领略资本之威力与幸福。这笔巨资直接为之后继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资本助力,放大了他们的先发优势。

  尤其是在接连遭遇利差损、投连危机、营销员数量下降、个别地区寿险保费负增长的时代,意义不言而喻。太保的转型之路在募资之后全面开启。

  回头再看,三大巨头恰逢大牛市的快速融资、雷霆手段值得后来人效仿。但随后2008年的保险行业至暗时刻,中国资本市场进入惊心动魄的大熊市同样令人印象深刻。

  遗憾的是,这一次换帅、改制中踯躅的人保没有跟上回A之节奏,一拖十余年。

  

  第四家A+H保险股:2011,新华百亿募资的光芒

  作为第四家完成A+H的险企,新华保险的上市解决的也是偿付能力问题。

  与上述几大巨头颇有不同,新华之股权问题更多和早年的治理结构有关。这家原本以市场嗅觉、开疆拓土闻名的猛人在一纸信件后,第二任董事长挪用资金违规投资东窗事发,被保险保障基金强行接管。

  2009年12月28日,拥有银行、信托、证券、投资等多个金融领域经验的康典执掌新华保险。面对偿付能力严重不达标、创始总裁出走等棘手风波,康典展现出了过人的资源整合以及解决复杂问题的雷霆手段,通过协调新晋大股东中央汇金、民营小股东、监管机构等火速解决偿付能力危机。

  路径——“先增发后上市”的两步走战略。可惜生逢中国资本市场的第三个熊市,新华的上市环境不佳,但也实现了超百亿元的融资规模。

  “由于市场不景气,新华保险降低估值期望,IPO定价A股23.25元/股、H股28.5港元/股,接近定价区间底线,而多个老股东进场之时,均高于此价格。A股募集资金36.86亿元,H股约13亿美元。”

  经此一役,新华保险领先同批次竞争对手,随后进入世界500强。

  更有意思的是,新华也几乎成为中国保险市场一个独特的存在——无比丰富的历史、几经跌宕后反而拥有了国资大股东但不控股、职业经理人掌舵的较为理想的治理结构。

  

  2012人保十年一剑:携集团冲击港股IPO

  走过人保财险冲击IPO之路,回A之路上中国人保似乎一直不顺。

  2003年,人保财险港股上市后,关于何时回A的声音不时响起。2007年,面对因综合金融上市而名利双收的国寿、平安,PICC回归A股之声日盛。

  经历过集团上市还是财险单独回归的争议后,人保定下实现集团化重组和整体上市的目标。从此,人保走上一条做大非财险板块之路。

  2008年中,PICC斥资8.6亿元接盘拥有多家上市公司及基金、证券、期货、信托等多块金融牌照的华闻系,这无疑重塑了集团IPO的卖点。

  事与愿违,一年多的尽职调查、入股谈判,两年半的重组整合后,PICC最终未能搞定背景、历史遗留问题极其复杂的“华闻系”,甚至拖累上市大业。

  2011年挂牌出售“华闻系”,PICC金控梦延后,回到原点。

  期间三年,也是寿险板块大发展之时。人保寿险2007年保费43.6亿元,2008年达到288.1亿元,2009年达到524.4亿元,2010年为824.30亿元。

  大量趸缴产品带来的超常规保费和总资产增速,对资本金的压力可想而知。

  2007年人保寿险注册资本金为27.08亿元,2011年达到201.33亿元,2013年为257亿元。

  2008年后,人保健康亦多次增资,8年间注册资本金增加近60亿元。人保财险增资额度也接近30亿元,发债数四百亿元左右。

  2011年PICC引入战略投资者社保基金百亿元资金。本计划A+H同步上市,最高可达三四百亿元的融资计划,因时任证券监管主官整顿A股市场,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启动,回归A股再遇阻。

  2012年PICC以创世界纪录的17家承销机构登陆H股,融资额度232亿港元,乃当时香港新股集资最多者。

  也给投资者留下一个问题:人保财险依旧是PICC最核心的资产,相当程度上人保财险可与PICC间划等号,其他板块的价值?

  利润方面表现最为明显,PICC纵然拥有10多家专业子公司,业务领域涵盖财产保险、人寿保险、健康保险、资产管理、养老险、再保险、航运险、保险经纪等领域,但杠把子依旧是人保财险。人保财险依旧贡献着集团八九成的利润,有时近乎百分之百。

  

  2015国字号再保险挂牌H股:募资超百亿港元

  当下资本市场上,除了上述保险公司外,还有一家国字号的保险公司——中再保险。

  不同于直保公司生存于激烈竞争的市场中,这家中资再保险公司当是含着“金汤勺”出生,在政策“保护伞”中长大,上市也是为了解决早年的经营困境问题。

  由于再保险的业务特点具有“滞后效应”,理赔业务更是如此。如果没有新业务补充,将面临的局面就是一方面是收入的减少,一方面又是支出的增加,对现金流的冲击可想而知。

  法定分保的取消、加之早年注册资本大半未到账的沉疴烂事,中再当年的困境可想而知。

  十分不易方才取得的直保牌照——大地财险早年岁月中也因粗放扩张而出现严重的偿付能力问题。

  如此种种,中再的早年和国字头的公司类似,问题更多。诸多争论中,2007年股改转制后,中再引入汇金40亿美金并启动上市计划。2008年槽糕的财险市场引爆中再天量亏损问题,上市因此而停滞。

  据统计,2009 年以前的中再历史上累计亏损达114 亿元。其中,中再产险亏损36 亿元、中再寿险亏损25 亿元、大地财险亏损25 亿元,整个集团亏损28 亿元。

  2010年,中再领导班子党组织关系和人事任免权,从中国保监会划转至中投。中央汇金将开始履行控股股东的职责,对中再“管人、管事、管资产”。2012年四大险企升格副部,其中无再保险。

  2015年,几经蹉跎,作为中国唯一的本土再保险集团,中再在港IPO,集资155亿港元。

  相对于国内再保险市场的主导地位,更为重注风险全球分散的再保险公司,国际化布局对中再的未来当更为重要。

  这亦是上市另一重蕴意。

  

  2017保险科技第一股众安:千亿市值的神话

  说起众安保险,三马加持的光环始终环绕。

  这家生于互联网时代,发力互联网+保险+科技的新时代险企,不设分支机构,没有大量营销员地推,场景化、碎片化产品开路的新型销售模式下,意味着它必须将目光聚焦于空白领域,将产品和服务直接送达用户。B to B to C的新型销售生态,注定将承担更多时代赋予的觊觎。

  金融科技、保险科技风气云涌的2017年,众安上市

  2017年9月28日,众安在线在港上市,开盘价69港元,募资109亿港元。其中,公开认购超400倍,市值一度突破1300亿元,一度逼近新华保险市值。

  一片惊叹中,有飞速前进的保费规模和尚未盈利市场表现,加之尴尬的市值表现,众安备受争议。

  科技赋能的时代,众安的模式是否可行,不得而知?

  唯一确定的是,“马太效应”下,光鲜亮丽的业绩、训练有素的团队、引以为傲的市场占比归之于行业的“领头羊”“佼佼者”,而对于广大市场主体而言,需要找到破局业绩不景气、规模做不大、渠道不完善等系列难堪问题的钥匙。

  生产力更迭升级之下的金融科技,或许是新生代保险公司唯一的破局利器。而传统保险行业与生产力迭代后的化学反应必定可孵化属于保险科技的独角兽。

  先行者总会多几许先机。

  

  2018困于宿命的人保终回A:破净募资60亿

  11月6日,人保开启网上、网下申购,发行价格3.34元/股,预计募集资金总额为60.12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后,预计募集资金净额为58.5亿元。

  相对于4月9日招股书“拟在上交所发行不超过45.99亿股,不超过本次发行上市后总股本的9.78%。“的披露,人保募资至少百亿级。

  二次瘦身的人保这一次募资额度着实不高,与15年前人保财险初次登陆港股募资金额相差无几。

  与其他四家保险A股相比,中国人保的发行价仅为3.34元,是唯一一家发行价只为个位数的保险A股。

  对比人保财务数据中3.43元的每股净资产,3.34元发行价意味着“破净”。

  从2003年到2018年,15年的时间,三冲IPO,人保似乎并不是那么幸运。面临的问题也从偿付能力问题到加速集团化,再到如今的转型大势。

  原本背靠大树,一场A股IPO之旅将为各大板块转型奉上足够弹药。联想太保、新华真正转型之前的大动作,也是IPO,可知这是国内大部分保险机构不具备的转型优势。

  奈何,又一次赶上了资本市场的熊途, A股在短时间内又经历了一轮急速暴跌。从2800点,一路下探,甚至一度突破2500点,政策性救市随之启动。

  此时的回A更像是一场提振士气的战役,亦为存在感之战。

  中国第五家A+H保险股出现,诸多声音中,谁会是下一家?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今日保。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经济参考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上一篇:前三季度财险净利榜:寒冬将至?九大财险公司利润皆降!
下一篇:阳光农险新帅落定 王喜涛出任董事长